(通讯员 吴先霞 马潇璇 孙光伟)在长江中游江畔,一群年轻人走出课堂,踏入泥泞的湿地与田埂之间。他们来自长江大学“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7月至8月,他们以湖北省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原点,开展了一场跨越学科、走进真实的生态保护行动。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段关于生命、共生与责任的思考之旅。
初识“湿地精灵”:从书本走向现场的生态启蒙
七月初,实践团首站抵达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我国麋鹿重引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区域之一,也是“四不像”真正意义上的家园。队员们不再是隔着屏幕或书页认识这一物种,而是真正站在湿润的草地上,观察它们踱步、觅食、休憩,聆听保护区工作人员讲述它们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苏的坎坷历程。

通过实地探访湿地生境、观看影像资料、参与讲解讨论,队员们对麋鹿的生物学特征、行为习惯,以及其所依赖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了立体而真切的认识。有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它们不只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更是维持湿地生态健康的关键物种。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命支持系统。”
走入乡村现实:当麋鹿“越界”与农民生计相遇
结束了保护区的研学,实践团并未停留在理想的“保护区圈层”。他们深知,真正的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物种存续,而是人与动物如何共享土地与资源的现实命题。

在石首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傅义伟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东升村、三合垸、杨林村等麋鹿活动频繁的村落。他们与村民围坐交谈,倾听那些被麋鹿啃食庄稼的真实故事,了解目前政府推行的补偿机制与防护措施。随后,他们深入农田,实地测量植被、采集被啃作物样本、记录损害程度,用科学方法为“麋鹿致害”建立第一手数据库。

“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理解要保护,可一年的庄稼一夜之间没了,心里也难受。”一位村民坦言。这些话深深触动了实践队员的心。生态保护不是单方面的理想主义呼喊,更需要找到兼顾物种延续与人的生计的现实路径。
基于扎实调研,团队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动态补偿机制”,提高赔付效率与透明度,并建议推广“生态保险”等市场化风险分担方式。他们意识到,唯有让保护成本被公平承担,让受损者得到及时补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播撒绿色的种子:让保护意识走出实验室、走进人心
带着对保护区的感动与田间的思考,实践团奔赴第三站——基层社区。7月中旬,他们走进荆州市多个社区,面向2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七彩假期”生态课堂。没有生硬的术语,没有单向的灌输,队员们运用趣味互动、影像故事、“鹿王争霸”小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认识麋鹿、理解生态、萌生责任。


“原来它们这么可爱,而且这么不容易!”一名小学生在课后说道。一颗颗保护生态、尊重生命的种子,正在这些更年轻的心灵中悄悄发芽。
而传播并未止步于湖北。七月下旬起,实践团成员返回家乡,化身“绿色蒲公英”,在四川、河北、湖南等多地继续开展宣讲。他们走进地方中小学、社区中心,把麋鹿的故事、长江生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累计覆盖超过500人次,这群年轻人正尽己所能,将专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温度,辐射到更广阔的土地。


团队指导老师李敏表示,这场“生声不息”实践团的实践,既是专业教育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绿水青山”的生动诠释。从保护区到田间地头,从社区讲台到家乡沃土,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维度,以专业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春答卷。
(编辑 李敏 审核 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