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晶通讯员田晓丽)2016年5月19日下午14时,生命科学学院于西校区行政楼323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学术报告会。由李真顺博士作了题为 “羧甲基纤维素与溶菌酶组装机制及载体应用”的报告。生命科学学院诸多老师与研究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伊始,李真顺博士就载体保护生物活性、缓释、控释、靶向、增溶以及提高生物利用率的特性,揭示了实验的立项依据,体现羧甲纤维素溶菌酶自组装的意义。
紧接着,李真顺博士运用丰富的图表分析分别从不同的化学结构如取代度荧光性质和外场条件如温度、盐度等角度,介绍了羧甲基纤维素和溶菌酶的静电相互作用、保护作用、粒径与吞噬、缓释的作用,以及载体的荧光特性与细胞毒性。并且详细的介绍了羧甲基纤维素与DS值密切相关的特性,在不同取代度(DS值)下,羧甲基纤维素静电效果不同。李真顺博士指出,在不同的PH值中,所形成的自组装化合物根据数量的不同,所取代的量也有所不同。取代度(DS值)越高,羧甲基纤维素溶菌酶的亲和力越强。
报告结束后,李真顺博士与广大师生一起进行了学术交流,如从何处提取溶菌酶,如何筛选两百纳米分子等问题讨论交流。“众所周知,鸡蛋清中含有丰富的溶菌酶,而我们所做的实验正是从鸡蛋清中取得的溶菌酶,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来优化选取两百纳米分子结构的物质进行实验。”李真顺博士认真地向大家答疑解惑,并指出实验中的一些细节部分。